作者: 来源:solarzoom 编辑: 时间:2013-09-11 17:18:00
在光伏行业的持续低迷中,我省光伏产业巨头晶龙集团却突破困境,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业绩——今年上半年,晶龙集团15个生产经营单位中13个单位实现赢利,实现营业收入83.1亿元,除去晶澳公司,集团公司及集团控股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930万元。
业内人士称,未来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短期内仍将阴霾难散,晶龙集团是如何在“寒冬”中冲破光伏困局?又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呢?
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告诉记者,凡是有危机的地方总是蕴藏着巨大的机遇。晶龙集团正是依靠敏锐的嗅觉,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做好企业升级转型,瞄准市场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,储备超前技术,炼就了一副“钢筋铁骨”。
创新宝刀“切”出高效益
8月2日,记者来到位于宁晋的晶龙集团,洁净的车间内机器轰鸣,在硅片制造部,单晶硅片经过切割、清洗、检测即被封装发货。
晶龙硅片制造部经理陈军涛告诉记者,切片的核心技术在于切割硅棒的钢线,谁能切割出又薄质量又好的硅片,谁就具有竞争优势。通过连续技术攻关,晶龙自主研发了“超薄片切割法”,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,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,每公斤硅棒总能比别人多切出二三片硅片,使每片硅片能比别人多赚一毛钱,仅线切一项每年创造利润近亿元。
在线切车间,陈军涛指着一部线切机床说:“晶龙永远有一台线切机是用于技术革新的试验机,目前,这台机器已经对金刚线切割硅片工艺进行了4个多月的实验,已经初见成效。”
在太阳能电池领域,光电转化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指标。晶澳太阳能公司高级经理王松告诉记者,从今年一季度开始,晶澳太阳能公司新产品MWT(金属穿孔卷绕硅太阳能电池技术)高效光伏电池已正式投入量产,多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为18.1%,最高可达18.6%;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为19.6%,最高可达20%。而每提高晶硅电池1%的光转化率,就可降低5%-7%的光伏发电成本,因此,晶澳此次推出的新产品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组件封装技术的核心。
“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,带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成本进一步降低,使晶龙做到了硅片、电池片及其他光伏产品总比别人多赚一毛钱,成为晶龙度过光伏寒冬的有力支撑。”晶龙集团董事长、总经理靳保芳说,“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放松,同时加强成本管理和市场开拓,是企业转危为安的主因。”
晶龙集团在企业内部鼓励全员深入开展各项技改活动,截至目前,今年共申报科技类创新项目156项,成功申报国家专利项目28个。同时,晶龙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建立了“光伏创新研究中心”,开展太阳能电池研究、制作工艺、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。
结构调整提升附加值
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,同样是企业生存的法则。“光伏市场进入寒冬,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,所以企业必须瞄准市场。”靳保芳说。
主管生产和市场的晶龙集团副总经理安增现告诉记者,经过市场调研,晶龙逐渐淘汰了6寸和6.5寸的单晶硅片产品,全面铺开生产8寸以上的单晶直角硅片。目前已经占到了生产比重的80%以上。虽然其成本要比6.5寸高7%,但是售价比6.5寸要高出10%左右,实际上企业的利润增加了3%。
“能做到快速调整,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多年形成的集群发展模式密切相关。”贾二英说,晶龙集团横向扩展产业链,催生了与主业相关的一批横向延伸企业,如高纯石墨加工厂、高纯石英坩埚厂、精细化工厂、多晶硅选料厂等服务群体,具备了科研、生产、维修、贸易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化的产业链。
为了增强晶澳太阳能公司的抗风险能力,晶龙集团提出向组件转型的战略决策。去年6月,“柏树”研发成功,其极佳的性价比成为打开日本市场的“利器”,7月底,新研制的156单晶高效组件实现量产,成为全球首家基于P型电池技术量产260/265W组件的厂商。11月,晶澳又推出156高效直角单晶组件产品全面通过德国权威机构TUV莱茵测试,并正式投入量产。其主流功率档为270W,最高功率超过275W,是目前业界采用P型电池技术60片电池组件最高功率。
目前,晶龙晶澳公司已经成功转型为主要的组件企业,并一步跨出国门进入国外市场,与MEMC、西门子、东芝等在光伏市场有影响力的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。
重新布局抢滩新市场
在记者采访期间,恰巧遇到了来自台湾的一家光伏企业前来洽谈硅片代加工业务。据了解,今年上半年,晶龙开发了11家台湾客户,对台硅片销售量超过2000万片,相较于去年增长1100%。
贾二英告诉记者,晶龙满负荷的生产与市场调整不无关系。目前,晶龙战略重心从传统市场的欧洲区,转至亚太地区和中东非洲地区的新兴市场,并专门设立四支国际销售团队——欧洲区、亚太区、美洲区、中东非洲部。晶澳太阳能此前60%以上的产品销往欧洲,如今已降至30%。相反销往亚太地区等新兴市场的产品已超过50%。